安平县九坤丝网制造有限公司
手机:15333381135
邮箱:115385294@qq.com
地址:安平县可胡林村村西500米处
玉米丝黑穗病
添加时间:2021-03-03 点击量:
玉米丝穗病又称乌米、哑玉米,是由黍轴黑粉菌引起的、发生在玉米的病害。[1]该病是在玉米苗期发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,病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芽,菌丝进入胚芽顶端分生组织后随生长点生长,但直到穗期才能在雄穗和雌穗上见到典型症状。
玉米丝黑穗病在世界玉米产区几乎均有发生,在中国以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和南方冷凉山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病较重。玉米丝黑穗病害严重时,一般田块发病率为2-8%,重病田发病率高达60-70%。由于玉米丝黑穗病直接导致果穗全部受害,发病率几乎等同于损失率,一旦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。
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坚持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、绿色植保理念,坚决杜绝使用高毒、高残留农药,选用的农药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。可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,减少初侵染采源,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。
中文名
玉米丝黑穗病
病原特征
玉米丝黑穗病病菌为黍轴黑粉菌(Sphacelotheca reiliana (Kühn) Clint.),属真菌界、担子菌门。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,黑褐至赤褐色,表面有细刺,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。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黍轴黑粉菌的冬孢子。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,球形或近球形,直径9-14微米。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,表面光滑,近五色,球形或近球形,直径7-16微米。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,成熟后分散。冬孢子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,侧生担孢子。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。担孢子无色,单胞,椭圆形,直径7-15微米。[3][2][4]
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-36℃,以28℃为最适宜。冬孢子在110℃的干热下处理30分钟,或在65℃热水处理30分钟即死亡。病原菌与高梁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不同生理型,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(但也有玉米菌侵染高梁的报道)。高粱上的菌系虽可侵染玉米,但侵染率很低。中国的玉米菌无明显生理分化。
为害症状
玉米丝黑穗病会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。通常于玉米出穗以后显现症状,但许多自交系或杂交种的一些病株在苗期症状就很明显。一种症状是在第4-5叶片上生1-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,另一种是植株茎秆下粗上细,叶色暗绿,叶片变硬,上挺,株形如笋状;还有一些植株则兼有笋状与黄条症状。苗期症状通常在6—7叶期以后才能明显见到。 也有的品种或自交系苗期症状不明显,需到出穗后才可辨认。雄穗受害时,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且变成一个像高梁丝黑穗病一样的黑头;有的雄穗被害后,花器变形增生,颖片增多且延长,整个雄穗呈刺猬状,或只部分花序被害,雄花变成黑粉。果穗被害时,病穗较健穗短,基部膨大而顶端尖,除苞叶外,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(病菌的厚垣孢子)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(寄主的维管束残余物)。有的病穗则有部分子房增生,变成绿色的顶端尖的小枝状物,果穗内黑粉少,也有的果穗则苞叶变狭小,在果穗上簇生畸形,黑粉极少。偶而可侵染叶片,形成一长梭形斑,裂开散出黑粉,或沿病斑裂口长出一圈黑色丝状物。病株大多矮化,有的株高仅及健株的1/3-2/5;有的分蘖增多,簇生。一般雄穗受害的植株的果穗均为黑穗,也有个别植株果穗未受害或两个果穗中一为病穗,另一为健穗。还有果穗受害而雄穗无病的。这是花芽分化时病菌菌丝在生长锥内分布不均所致。少数自交系受害后不能拔节,植株矮化,只抽出病雄穗,而无果穗。
玉米丝黑穗病
侵染循环
玉米丝黑穗病病菌以散落在土中、混入粪肥或黏附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,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,其中土壤带菌在侵染循环中最为重要。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-3年,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更长。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,但田间传病作用显著低于土壤和粪肥。玉米在3叶期以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,7叶后病菌不再侵染玉米。
流行规律
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、土壤中的病菌数量、环境条件有关。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发病率不同,说明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。玉米种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、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,一般在土壤温度20℃左右,土壤含水量20-40%时玉米发芽生长迅速,约经6-10天即可出苗。由于玉米出苗快,缩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,从而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,发病就轻。当土温在15℃左右,土壤含水量低于20%,则不利于种子萌发和生长,出苗缓慢,延长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,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会,发病就重。早播和播种过深、种植感病品种、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、春季低温干旱年份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。
防治方法
农业防治
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:选育抗当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,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,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。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,尽快压缩淘汰感病品种。
减少初侵来源:①轮作倒茬:轮作倒茬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。对病重地块要实行3年轮作,轮作地块有困难,进行2年或1年轮作也好。②拔除病株:一是苗期铲除:根据病苗典型症状,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措施,于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,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;二是中期效除:玉米抽穗后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,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,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于田间,防效很好。③施用净肥:尽量不用病株病穗做饲料或积肥,如用时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,避免粪肥带菌。
加强苗期管理:促进快出苗,出壮苗,增强抗病力。选用优质种子,精心贮放,充分晾晒,可提高种子发芽势。根据地势、土质墒情、品种生育期的抗病性,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期;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技术,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,以蓄水保墒,提高地温,播种深浅一致,覆土厚浅适宜;幼苗扒土晒根是一项重要的防病增产措施。
在诊断玉米丝